媒体动态文章详情
[中国医药报]又到金秋收获时
日期:2012.12.05   发布:绿叶制药集团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王晓良评析2012年中国药学会科技奖

图为卫生部部长陈竺(左)为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程光(右)颁奖。

       2012年11月20日,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迎来了第7次颁奖活动。当抗肿瘤药物新剂型“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20个获奖项目的代表捧起获奖证书时,现场2500多名药学工作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是祝贺,是鼓励,也是希望。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评奖结果突出体现了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注重创新、注重应用实践的特点,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药学科技工作者产出累累硕果,并借助这一平台脱颖而出。”

  应用研究:

  重视产业应用实践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成果奖,即每个获奖项目都是在药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有一定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对于应用研究奖,要综合评价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的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此次一等奖获奖项目——由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抗肿瘤药物新剂型‘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就是应用研究成果的一个突出典范。”王晓良表示。

  据该成果主要完成者之一、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光介绍,这一项目针对当今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紫杉醇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严重缺陷,采用新型脂质体递药技术,首次成功研发了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上市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这是发展中国家研发成功的少数新型释药系统之一和唯一的脂质体产品,使我国在这一领域从无到有,跨入国际领先水平。

  虽然脂质体药物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已上市的品种屈指可数,原因在于其产业化技术难以攻克。王晓良介绍,该成果获奖的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这一创新制剂的产业化,从产业化工艺、材料、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建立了紫杉醇脂质体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平台,建成了独特的产业化生产线,年产能较初期扩大了50倍;针对脂质体关键辅料,成功开发了精制卵磷脂产业化新工艺和新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创新性地建立紫杉醇脂质体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首个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国家标准。该产品自2003年投产以来,打破了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全国400多家三甲医院被广泛应用,连续5年销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位居首位。

  “在评审中,我们很重视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王晓良还谈到,像三等奖成果“辛伐他汀生物合成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衣缓释技术在格列吡嗪胶囊剂产业化中的应用”等,也都在产业化实践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基础研究:

  力争紧跟国际前沿

  “对于基础研究奖,我们在评审中综合考虑了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方面。”王晓良表示,在三项二等奖成果中,基础研究奖占据了两席,都是围绕国际新药研发前沿的最新热点、难点展开。

  由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完成的“2型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根据国内外遗传药理学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通过基因水平和整体水平对影响2型糖尿病药物反应个体差异和疾病易患性的遗传机制展开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首次探明了β3-AR、PGC-1α、Adiponectin、Leptin、TNF-α、KCNJ11、TCF7L2、SLCO30A、IGF2BP2基因多态在中国健康人群及2型糖尿患者中的分布形态;前瞻性地研究了以上基因及SLCO1B1基因多态对降糖药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β3-AR新突变Ser165Pro和Ser257Pro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相关,并进入Genbank库。这些创新性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不但为糖尿病药物反应个体及种族间差异提供了药效学方面的解释,也为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原则。

  另一项二等奖成果——浙江大学药学院曾苏教授等完成的“一些手性药物分析与手性药物立体选择性代谢研究”,无论是分析方法的数量,还是应用范围,也都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为我国手性药物研发提供了对映体选择性检测方法,同时为临床合理应用手性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靶向特定DNA结构(G-四链体)的药物先导物发现、研究及应用,中国南海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的化学、化学生态学和生物活性研究等三等奖成果,也都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紧跟前沿创新。”王晓良表示。

  殷切期待:

  优质成果脱颖而出

  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药学科技的繁荣与发展,促进药学人才的成长,奖励为发展药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药学人员和优秀药学科技成果,资助对药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中国药学会从2005年起开始设立科学技术奖,2006年第一次颁奖。

  王晓良认为,从目前已经颁发的7个年度奖项情况来看,推荐项目逐年增多,获奖项目总计94项,质量和创新性逐步提高,有力推动了药学领域先进项目成果的示范推广。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流行流感疫苗、诊断试剂评价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但是,王晓良表示,虽然中国药学会科技奖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但其知名度、权威性以及获奖成果的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与我国新药研发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新药研究源头创新不够,体现在药物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发现以及利用新靶点、新机制的研发工作仍然缺乏,能解决产业化等大问题的重大技术创新还很少,亟待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王晓良强调:“随着审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完善,我们希望将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打造成医药行业中最高水平和级别的奖项,为推动我国医药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