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动态文章详情
[医药经济报]刘殿波:差异化竞争是我们的出发点
日期:2011.07.19   发布:绿叶制药集团

驻京记者 李瑶

 

 

 

       通常做企业就是这样的,开始做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细节都清楚,当你看到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了,你愿意做,就可以走在前面,一边做一边调整。等你明确看到什么都对的时候再进入,就已经晚了。  

  上个月,适逢绿叶制药集团(下称绿叶制药)17年司庆。17年前,3个年轻人10万元起家建立的小公司,现在已经是国内制药工业百强企业。

  “到2020年,绿叶制药集团要成为全球100强的制药公司。”绿叶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殿波很平静地抛出了这句话。世界100强,这个目标并不是今年设立的,刘殿波也并非第一次对外说。

  只不过,随着每一年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每一次资本运作带来的资产加和、每一项新专利的获批……刘殿波说这句话的时候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平静。  

  做特别的药  

  “差异化竞争是我们的出发点,差异化的同时降低风险,确保可以拿到东西。”刘殿波总结,“微球、脂质体、抗体,这些是我们的重点。”

  事实上,这样的研发战略给绿叶制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比如目前绿叶制药的主打品种之一紫杉醇脂质体,就是其中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紫杉醇自1992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后,目前已是公认的一线肿瘤化疗药。紫杉醇难溶于水,原研厂家施贵宝的做法是在注射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以增加紫杉醇的水溶性。但该溶剂会引起多种毒副反应,如变态反应、中毒性肾损伤、神经毒性、心脏血管毒性等。即使在紫杉醇注射给药前预先注射皮质醇类(如西塞米松)、苯海拉明和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仍不能有效、彻底地防止所有患者的毒副反应,仍会导致部分患者在注射紫杉醇后发生变态反应。

  绿叶制药在国际上首创紫杉醇脂质体新剂型,将难溶于水的紫杉醇包封在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中,解决了紫杉醇的溶解性问题。与普通紫杉醇药物相比,紫杉醇脂质体从根本上革除了普通紫杉醇注射液必须使用的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媒,革除了超过敏反应发生的风险,并可不作预处理,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使患者免除了大剂量使用激素产生的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脂质体药物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体内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波动小等因素,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脂质体对血液系统、血压和肝功能的影响更小,药物毒副反应更低。

  “紫杉醇脂质体是绿叶集团目前销售额最大的一个单品,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过了原研的紫杉醇注射剂品种的3倍。”刘殿波颇为自豪地表示。

  同类型的还有微球技术。微球技术的研发,绿叶制药已经做了整整10年,也是绿叶制药一个有特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研究领域。绿叶制药首先把微球技术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上,开发长效缓释技术,希望能实现缓释技术治疗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的梦想,这在国际上也是首例。

  “我们做特别的药。”刘殿波总结说。  

  学会权衡风险  

  “我们都知道做新药研发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但是我认为,生物仿制药属于高投入低风险,这种药的技术壁垒比较高,研发周期也比较长,相对风险却比较低。”刘殿波说,“我们需要权衡,权衡我们为什么要进来、权衡是否能成功、权衡如何才能最有效率,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判断。”

  和中国大多数制药企业一样,绿叶制药在创立初期扮演着仿制加工生产商的角色。然而,当1997年绿叶制药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后,1998年绿叶制药果断地开始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始天然药物的自主研发,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开始建设新型制剂研究平台,进行长效缓控释技术研究;2002年与烟台大学共建药学院,形成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及人才培养的应用基础研究平台;2009年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获SFDA GLP认证;2010年科技部批准公司建设长效缓控释及靶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约占公司业务总收入的10%。

  绿叶制药现在拥有一支由30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其中博士52人,可以独立完成各项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理研究、药品安全评测和临床试验等。截至目前,绿叶制药拥有国内专利441项,已授权191项;国际专利20项,已授权12项;多个产品在研,并有部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将公司定位于研发是个颇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举动。药物研发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低产出的特点,很容易将公司拖垮。

  “通常做企业就是这样的,开始做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细节都清楚,当你看到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了,你愿意做,就可以走在前面,一边做一边调整。等你明确看到什么都对的时候再进入,就已经晚了。”刘殿波说,“我们选择投入高、时间长、有技术难度,但风险相对较低的研发。”

  国内目前的政策鼓励首仿,没有在国内上市的生物仿制药,在国内报批是按照一类新药进行的,刘殿波认为这对企业是很好的机会。  

  下一产品线梯队  

  “绿叶制药的研发、产品线整合等都主要围绕着几个领域:天然药物、新型制剂以及生物技术产品这些特别的药物。”刘殿波规划的企业战略图谱很是清晰,“生物药这一块是一定要走的,并且是绿叶制药集团未来10年一个很重要的业务领域。”

  2008年,全球前百名畅销药品中生物药所占份额约为28%,其中单克隆抗体市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部分。2009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达到14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市场的份额约16.8%;同年全球15大畅销药物中,抗体药物占了3个,并且排名仍在上升之中。

  抗体药物也是绿叶制药最为关注的部分。据分析,中国抗体药物还刚刚起步,销售额占全部生物技术药物的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这也预示着其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09年底,国内批准临床试验研究的抗体药物共有21种,申报但未进入临床阶段的抗体药物有118种。如继续保持50%以上的强劲增长势头,我国抗体药市场突破百亿指日可待。

  “抗体药物这个领域,毫无疑问是未来10年、20年治疗疾病的一个方向。国内市场目前正处于混战阶段,此后研发能力差的公司将会逐渐消失。”刘殿波分析,国内第一代鼠源单克隆抗体基本退市,目前占最主流的是半合成单抗和人源化单抗,而第三代全人单抗在中国仍以国外原研产品为主。

  刘殿波的想法很直接也很实际:“目前我们的研发也许不是很强,花数百亿从头开始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从生物仿制药开始。今后几年将有一大批生物仿制药专利到期,由于生物制药本身的技术门槛高、投入大以及审批严格,并不会像化学药那样,专利到期后市场上立刻有大批仿制药爆发。”

  2010年,绿叶制药收购了新加坡一家生物公司A-bio,这家公司做生物药合同定制加工(CMO)已经有7年经验,曾为包括GSK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提供生物药物的CMO服务,并拥有1条符合cGMP标准的中试生产线,可以运行500L的生物反应器哺乳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昆虫细胞表达技术和治疗性融合蛋白表达技术。

  对于刘殿波来说,收购A-Bio,将有助于集团快速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大大缩短绿叶制药集团在生物技术研发的时间,这也是绿叶制药集团国际化的重要战略布局。A-bio现在是绿叶制药集团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有几个项目在运行中。

  这些年的实践,让刘殿波更加坚定了以研发为驱动的公司发展理念: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在生物药领域即可以有系列产品出现,并且至少有1个以上的产品可能完成在美国的临床研究,争取在发达国家上市。

  “总之,差异化竞争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刘殿波最后总结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