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5年来,绿叶一直默默地锤炼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专利的基于DDS技术的产品储备,再加上4个一类新药的产品储备是她的研发成果;创业伊始就以国际化的标准逼迫自己各方面业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并以把国产新药推进到国际主流市场为目标。这两项修炼使绿叶显得清新脱俗。
刘殿波不是“资本家”,种种眼花缭乱的产业并购成果不管有多么得绚烂,终归只能是他实现产业梦想的手段。刘殿波也不是我们常见的企业家,同样注重规模和赢利的他并不愿意唯利润是从;他不随波逐流,对那些不合绿叶战略的诱惑淡然视之。他把利润投入到研发的“硬骨头”上,苦中寻乐。他更像是一个创业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用雄心、坚持和勇气去成就一个属于中国的国际化公司,能充满底气地与制药巨头为伍,用专业技术证明自己的价值。
中国医药市场这十几年,也是探索的十几年,国内企业才刚刚会做研发。以前医药行业的研发过于投机,是不正确的研发模式。——刘殿波
搜狐健康:1999年,也就是绿叶成立的第五个年头,绿叶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始在研发方面进行持续地投入。创业者一般会想,还是先积累资金求生存,有钱了再做研发不迟,您当初有没有这么想过?
刘殿波:这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问题。你是要短期利润还是要长期发展。你想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时间做成你想要的目标?我们当时就是想做差异化的产品,我们知道我们肯定不能做仿制药,起码也要“仿中有创”或做创新的产品。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就必须要做自己的研发,在这方面指望和别人合作是很不把握的。
做研发中心就意味着必须要投入,必须要削减当期的赢利。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尽管这10年投入了很多,利润水平受到一定影响,但换来了未来丰富的产品线。
的确很多人都有“等有钱了再做研发”这个想法,但你会发现很多赚了钱的公司不会做研发,没有这种价值观体系下形成的文化是做不成研发的。
在1998年,绿叶还成立了专利部,当时在国内恐怕还没有设立专利部门的制药企业。我的想法就是先把专利部成立成来,有没有自己的专利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们头脑中有这个意识:做药还是要有自己的专利。
搜狐健康:绿叶已经在DDS领域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绿叶有没有计划继续围绕着DDS技术去构建技术优势和研发优势?
刘殿波:一定会的。绿叶现在已经拥有了DDS领域的微球和脂质体技术。这两项技术是DDS领域中难度非常大的,研发周期也很长,技术壁垒也非常高,我们现在已经储备了7个微球产品和5个脂质体产品。我们正在思考怎样把研发的长、中、短期结合。
最近我们看了很多国外的DDS技术,看能不能引进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块一直在做。
搜狐健康:那引进技术的成本会不会非常高?
刘殿波:不会的。直接从国外引进品种或引进已经进入临床期的品种,买是买不起的,甚至合作你都合作不起。但反过来,我们把一个技术平台引进来,一起做项目,这个是可以的。关键是选项,用什么项目、什么产品用什么技术来解决,这是关键。现在国外的DDS技术,风险投资看的少了,我们反而在持续地看这些东西。
搜狐健康:刚才您提到的DDS领域里已经储备了12个产品,还有绿叶正在做的4个一类新药的储备,您估计未来这些产品线会带来多大贡献?
刘殿波:从销售额和利润的角度看,未来5年做不了大贡献,但这些产品将是5年后的主力军。当然不可能都成功,也许70%-80%的死掉了,但留下来的产品一定会对公司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促进公司走向国际化方面,因为这些产品都是有国际专利的。
搜狐健康:通过并购,绿叶拥有了希美纳、力朴素、血脂康等产品,这些产品在绿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这不禁让人疑问绿叶本身的研发能力究竟有多强?
刘殿波:在公司内部我也会拿这个说法刺激我们的研发部门。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这块还没做大就能力不够,还不能这么看。毕竟还受定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绿叶自己也做出了很多研发成果,也转让出很多有知识产权的东西,我们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比如刚才提到的7个微球产品、5个脂质体产品和4个一类新药。我们并购来的企业现在也都运营的很好,这说明我们的系统能力还是不错的。
但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研发速度还不够快?为什么我们要依赖收购来的产品去发展?我们研发的战略是对的,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研发项目的立项、围绕公司增长提供产品的能力还是有问题的。当然,反过来讲,中国医药市场这十几年,也是探索的十几年,国内企业才刚刚会做研发,企业真正开始做研发,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中国医药行业以前的研发过于投机,是不正确的研发模式。
我们幸运的是,不管国家法规怎么变,我们都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才有质量地存活了下来。我们200多名研发人员才留下来继续向前走。而很多公司可能由于新药注册法规的改变,可能研发就不做了或转型了,而我们继续努力地向前跑。
国际化标准与国际合作
未来国际化的跳跃点是产品能够与国际对话,围绕产品和研发去寻求国际合作,一旦拿到“通行证”进入国际销售是一个标志点。——刘殿波
搜狐健康:1998年,绿叶成立的第四年,绿叶建立了国际业务部。一个仅仅4岁的公司就想到了赚外国人的钱,为什么?是因为当时公司太小,国内没人和你做生意吗?
刘殿波:这缘于绿叶对自己提出的高要求。因为我们看到,很多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都是很国际化的,同国外伙伴做生意、做合作,这会逼着我们自己提高。
绿叶现在的国际销售额并不大,在早些时候,原料药的贸易额曾达到过2亿元。在2007年的时候,我要求在一年内把原料药国际业务砍到零,他们没有做到,今年年初,已经把原料药的国际贸易砍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原料药不是绿叶的优势所在,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我们现在对国际业务的要求是把制剂产品做到国外,现在包括新加坡公司在内,一年能达到2000万元的销售额,主要市场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并且我们还通过了澳大利亚的TGA认证。这也是我们的一大进步。
搜狐健康:您曾经提到,绿叶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里程碑是把一个新药推向国际市场,这个新药会是谁呢?
刘殿波:最有可能的产品应该是我们的肿瘤放疗增敏剂-希美纳,现在正在韩国做临床试验安排,应该能在两年内完成所有临床。韩国市场虽然小,但也是个标志。毕竟韩国的临床研究和新药注册标准都是很高的,这方面的标准是跟国际接轨的。另外,韩国的药厂也基本都是外向型的。
希美纳在韩国完成注册,将成为我国化学药里面第一个在发达国家完成注册的药品。
在国际合作方面,绿叶表现也是很活跃的,不仅在研发、贸易方面的合作,还有进行合资的考虑,这几年都有不错的进步。
搜狐健康:绿叶为什么选择了在韩国进行临床试验呢?
刘殿波:韩国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很高,是他们主动找过来谈合作。这种生意都是要探索的,需要逐步了解国际准则的要求,这样也能培养出一批国际临床、注册方面的人才。毕竟没有人才是不行的。
搜狐健康:绿叶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着重点是要做什么?
刘殿波:重点还是要基于研发,在产品基础下的国际合作与推进。研发是根本,单纯做贸易到不了发达国家。未来国际化的重点、跳跃点是产品能够与国际对话,围绕产品和研发去寻求国际合作,一旦拿到“通行证”后,进入国际销售是一个标志点。在其他国家的GMP认证、国际贸易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搜狐健康:绿叶的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您估计会在哪一年发生?
刘殿波:5年以后吧。我们可能不是自己独立去上市,可能跟人家联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