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症状好转时,我却总感到不真实。对复发的恐惧大过好转的喜悦。前几次的复发经历告诉我,它似乎从未离开过……”一名抑郁症患者在论坛上如此描述其对于复发的担忧。
复发,众多抑郁症患者挥之不去的梦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病的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的2年内复发[1]。即使当前抗抑郁药选择众多,但现有药物的疗效不足,大多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也依旧伴有残留症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教授指出,抑郁症患者人群庞大,而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患者未满足需求广泛存在,临床一直期待能有新的治疗武器。
11月3日,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抗抑郁1类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值此机会,医脉通有幸邀请到赵敏院长,探讨当前抗抑郁治疗领域的未满足需求、若欣林®的治疗优势及潜在患者获益。
抑郁症:“五高一低”映射严峻形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3.8%的人口受到抑郁症影响[2],而在近年来的疫情影响下,抑郁症患病率正在呈现增高的趋势[3];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超过5000万人[4],居民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4]。
赵敏院长将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归纳为“五高一低”:高患病率、高误诊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及低就诊率。数据显示,抑郁症误诊率高达65.9%,痊愈后6个月的患者有20%可能会复发[6],全球每年抑郁症引致的自杀死亡人数超过70万人[2],抑郁症是全世界主要致残原因[2]。与上述高危害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的治疗率较低,CMHS显示,仅有不到0.5%的受访者被认为接受了充分治疗[3]。
残留症状:阻碍回归社会的“元凶”之一
面对严峻的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疾病负担,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强调,抑郁症治疗的目标为“获得临床治愈、减少复发风险、改善功能损害、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抗抑郁治疗需要全面重视包括情感、躯体和认知在内的所有症状维度。
然而,当前的抗抑郁治疗情况却与治疗目标相去甚远。赵敏院长指出:“现有抗抑郁药虽然总体有效,但临床治愈率尚不能令人满意,存在明显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大多患者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主要包括焦虑、认知损害、疲劳、快感缺失等,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并显著加快抑郁症的复发。”
图1 抑郁症常见的残留症状[8,9]
针对残留症状的具体危害,赵敏院长以快感缺失为例,分享了其在临床中见到的案例:“我们看到,有一名学生患者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后,变得没有精神、没有情绪,自述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比如,聚餐不会让他开心,学习无法让他有获得感,一切社会生活都变得毫无意义,患者觉得自己就像社会和家庭里的‘局外人’,家人则形容其表现得像‘行尸走肉’。临床上有很多类似病例,是阻碍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
若欣林®:全面改善抑郁症多维度症状
临床前作用机制研究证明,若欣林®是一种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临床研究证实,若欣林®能够全面、稳定地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
赵敏院长评价表示,若欣林®所展现出的临床特征对于抗抑郁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综合疾病’,患者在接受急性期治疗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疗效全面且安全性好的药物能够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帮助其更好地接受全面系统的治疗,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若欣林®的此次获批基于其在中国的六项临床研究,其中的III期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该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若欣林®治疗8周末的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总分较基线的变化、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较基线的变化、MADRS有效率及缓解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并具统计学差异,尤其在改善快感缺失、阻滞、认知障碍及疲劳等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具统计学差异。
图2 若欣林®治疗8周末的MADRS及HAM-D17总分较基线的变化
安全性方面,若欣林®耐受性良好,不引发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治疗依从性达到90%以上,利于抑郁症患者长期、规范服药。
图 3 若欣林®不引发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
此外,若欣林®不经肝脏CYP450酶系代谢,对CYP450酶系无抑制或诱导作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也不受个体间CYP450酶遗传多态性的影响,因此个体内和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小。
国产终迎新突破,抗抑郁治疗未来可期
一直以来,抗抑郁新药的研发进展相对较缓,鲜有重大突破,而若欣林®的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内多年来一线抗抑郁新药研发的僵局。
提及国内抗抑郁新药现状,赵敏院长颇为感慨:“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精准作用于多靶点的药物。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希望能够基于精准评估,为抑郁症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选择更优的治疗药物。若欣林®的正式获批上市为我们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新武器,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我们也期望未来抑郁症治疗领域能够涌现更多这样的新药物、新技术、新手段,为广大抑郁症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
参考文献:
1.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47
2. WHO官网.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3. WHO官网.https://www.who.int/director-general/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2-march-2022
4. CMHS中国精神卫生调查
5.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1;13(2):PCC.10m01013
6.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 May;65(5):513-20
7. J Affect Disord. 2021 Feb 15;281:235-243
8. 精神医学杂志. 2020,33(5):326-329.
9. Hiranyatheb T, et al.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6, 12: 3175